集萃印花网
您的位置:集萃印花网行业资讯行业动态→详细内容
【字体: 】      
沉醉于蓝白之美——记乡村特色文化名人王振兴
集萃印花网  2008-11-21

【集萃网观察】话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里的“蓝”,其实就是指蓝草。蓝草,具有防霉、防蛀的功能,用它染成的布料具有色泽纯正、牢固度稳定、久洗不易褪色之特点。

  二甲镇王振兴制作的蓝印花布之所以蓝得清纯,就是因为采用了这种天然植物染料。

  民间利用蓝草染色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到了明代,通州地区的蓝印花布印染技术已十分普及,农民植棉纺织,自种蓝草取靛,不少人家还备有“小青缸”,可以随时染色。近些年来,靛蓝染色才逐渐被现代化学染料所代替。

  为了继承这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振兴从中草药中觅得原材料。据了解,在中国,目前采用靛蓝染色的,仅王振兴一家。“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集蓝天般的深湛、远山般的凝重、湖水般的清澈和野花般的馨香于一身的蓝印花布,早已漂洋过海,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风采。现年85岁的日本蓝印花布商人久保麻纱对王振兴设计制作的蓝印花布情有独钟,定点生产,包销日本。

  美丽的花,人们只羡慕它的明艳,可是当萌芽的时候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1959年,年仅20岁的王振兴来到二甲印染厂,从此与蓝印花布结下情缘。王振兴回忆说:“那时,我常常从凌晨3点干到晚上9点,蓝印花布的所有制作流程我都经历过。当初同时进厂的100多人,最后留下的只有我一个。”由于聪明勤快,吃苦耐劳,年轻的王振兴深得师傅们的“宠爱”,都乐意将自己的“绝活”无偿传授给他。最初的机遇抓住了,以后的成功水到渠成。没几年,王振兴就迅速成长为业务骨干。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王振兴的带领下,二甲蓝印花布获“江苏省优质产品”称号并成为出口免检产品。1982年,王振兴起草了《江苏省南通市蓝印花布企业技术标准》,南通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沿用至今。

  有人说,蓝印花布最经典、让人回味久远的,就是那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的图案,似天然似神迹,仿佛时间之水漫过,带来一种宁静致远的享受。王振兴在传承文明的基础上,不断开拓进取,紧扣“蓝”字做文章。经过潜心研究,在国内首创深蓝、中蓝、浅蓝三种颜色,改变了单一的蓝色格局。在蓝印花布的花型上,也从原来的10多种花型发展到200余种。既有明末清初的传统图案,也有客户来样、自主设计的现代花样。同时,王振兴的蓝印花布不仅局限于“衾幔”之用,还逐渐向美化家居的方向发展。自主设计的壁饰花样“心心相印”、“天女散花”、“春满人间”,门帘花样“福到”和“12生肖杯垫”等深受客户的喜爱。

  “有没有想到扩大生产规模,让更多的人了解二甲的蓝印花布?”每当听到这种提问,王振兴总是说:“我愿意像当年教我的师傅那样,毫无保留地把技艺传授他人,可是又有多少人愿意跟我学啊?”这个话题,总让王振兴的脸上露出一副无奈的表情,“年轻人耐不住寂寞,吃不起苦,怕脏嫌累,又觉得收入低,还不如泥瓦匠。”

  这些年,由于受机械化生产的影响和市场价格的冲击,“原汁原味”正宗传统的蓝印花布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日渐萎缩。退休后,王振兴1995年开始自行生产蓝印花布,至今还是“家庭作坊式”的“小打小敲”。长子负责设计图案、制版,次子以刮浆为主,小儿子掌握蓝印花布的生命之源———养护染缸,老伴儿和三个儿媳负责其他相关的工作。全家齐上阵,一年忙到头,也只有1万米左右的产量,全家的收入也就10万元的样子。

  “我和孩子们不太看重钱。每天一大家子、十几口人围坐在桌子旁,边吃饭边谈蓝印花布,很开心。可是,我们几口人势单力薄,要想把这门古老的手艺发扬光大实在太难了。孙子们还太小,虽然现在对蓝印花布感兴趣,可将来的事儿谁说得准啊……”

  阳光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南通蓝印花布展示基地”的金字招牌,在王振兴家的院子里发出耀眼夺目的光,也在深深刺激着他的心,王振兴陷入了沉思,久久不语……

来源: 通州市文化局网站 作者: 邢 楠

更多
  
  下一篇:
集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集萃印花网”上传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和音频视屏等稿件,版权均属于本网站,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媒体、网站和个人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注有“集萃印花网”的所有信息。若要转载,务必取得本网站的许可(客户服务),并要注明来源。如若违反上诉声明,本网必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的其他文章,都注明了来源。本网转载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对于要转载此类文章的媒体、网站及个人,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若有擅自篡改来源,均与本网站无关,其转载者自负法律责任,同时本网也必将依法追究责任。
精彩图集

最新资讯

流行趋势

点击排行
日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