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来开这次会,不会有这么好的合作机会。”朱方龙指的是25日至27日在滨州举行的首届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高层国际论坛。在论坛组织的签约仪式上,包括人才、科技以及招商引资等多个项目成功签约,一批分布于各行业、瞄准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和项目正在“黄三角”遍地开花。
大有前途的“夕阳产业”
按照约好的时间,签约项目一结束,经济导报记者就在会场见到了朱方龙。老家在安徽的他,普通话带有明显的家乡口音,但一说起纺织,朱方龙字正腔圆、滔滔不绝。“虽然比较忙,但我还是要过来,我主要研究的是特种纺纱和特种面料。”朱方龙表示,有很多纺织企业反映,目前一般性面料的利润太低,如果在此基础上,加上防静电、防辐射、抗菌等多种功能,定价权就能够更多地掌握在企业手中。
“我们有一种相变纤维技术,可以根据人体的温度来调整,热了它会吸热,冷了它会放热,美国以前的航空服用的就是这种技术。现在我们则要把它民用化,比如用在床单、被罩,还可以用来制作保暖内衣。”朱方龙说,目前这项技术在国内仅用于面料涂层,其耐用性能较差,而他们则利用该技术将纺纱与其他纤维混杂,使面料同时具有了棉、涤纶等的优良特性。
朱方龙表示,目前,很多人将纺织业看成夕阳产业,但实际上通过提高技术含量,改造产品质量,纺织业的未来大有前途。目前一些大企业具备自己的研发机构,但大多中小型企业的研发力量还很薄弱,研发投入不足。“另外,实事求是地说,目前国内的很多品牌与国际上的一些知名品牌相差太远,为什么他们的价格是我们的好几倍?品牌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通过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大力提升产品技术,提高品牌在国内和国际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是一个有效的捷径。他们的合作有两种方式,其一,企业存在技术难题他们可以帮助攻克解决;其二,对于科研机构已有的成熟技术,企业如果感兴趣则可以投资。
“咱们不缺市场,缺的是主打的有竞争力的产品。现在欧美等国家动辄以不符合标准对我们实施反倾销、反补贴,这就要求我们的技术必须过硬。”朱方龙说,纺织产品的提升又将带动机械产品等一系列产业的改造,与目前国家大力提倡的转方式调结构不谋而合。
值得一提的是,在谈到来山东的感受时,朱方龙表示,他以及他的单位与山东要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更应该说是“超长期”,不仅是时间上,还在空间上。而国家重点开发的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同时还是纺织业集中的地区,他们希望在这片沃土上一展身手。
滨州“526”引凤
“我老家就在莱州,所以对山东特别有感情。”留学日本回国的病理生理学专家王志农十分看好黄三角地区的发展。他告诉导报记者,尽管目前山东在一些方面与南方省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劣势,步伐走得缓慢一些,但山东人的诚恳认真会逐渐弥补这种差距,并且也会向南方省市学习一些有用的办法。
$$分页$$
“我在国外主要研究分子生物学、基因克隆等,回来后可以向肿瘤、心脏病、转基因动物方面发展。”王志农表示,他希望可以培育出骨骼肌发达的牛羊,人食用后可以有效增强体质,无论是脑力还是体力上。目前,他已经和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接洽,并将很快进行实地考察,合作很顺利。“除了我们自己的努力,下一步关键是政府扶持的问题,要以钱来养科研,如果自己来投入,进度就会比较慢。”
来自美国Global的工程师胡敏告诉导报记者,对于高层次人才来说,一笔可观的科研经费很重要。“如果给50万元或者更少,项目根本运转不起来。”他同时认为,要想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前来创业,政府首先要“筑好巢”,才能引来“凤凰”,相关的产业基地、配套的各种政策措施都要到位。
据滨州市“黄三办”主任路军介绍,为落实中央“千人计划”和省“万人计划”,滨州市正在积极推进“526”引才工程,即利用5年时间,引进500名左右海外创新创业人才,其中20名左右纳入省第一层次人选,60名左右纳入省第二层次人选;规划建设9个省级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来源: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