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是:1月15日,从晋中市中级人民法院传来消息,有着近百年建厂史的山西晋华纺织厂破产已经得到批准。
另一则是:3月份,山西绿洲纺织有限责任公司与太原理工大学合作完成的《抗菌纤维材料功能化过程的界面物理与化学研究》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这也是山西纺织行业获得的惟一奖项。
百年产业的淡出
始建于1919年的山西晋华纺织厂,曾经是省34户重点企业之一,而今却负债43000多万元,负债率达到了230%。破产成了企业惟一的出路。
“破产,是国企修补自身、摆脱负担的一个重要步骤,虽然中间有着太多的苦痛、太多的不舍,但是不破不立啊!”省纺织行业办的贾部长对于百年晋华的破产之痛深有体会。
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山针、山纺、山毛等纺织单位还是年轻人找工作的“香饽饽”,如今这些企业留下来的已经没有几家了。
“1980年的时候,山西纺织印染厂一年的纯利润能达到1300万元。”山纺一位老职工回忆道,“当时的‘山纺’,也曾经是计划经济时期有名的国有企业,几乎支撑着山西纺织工业的半壁江山,但是,现在太原的几家纺织企业能够正常运行的几乎没有了。”
纺织行业是我国市场开放最早的行业,也是竞争最残酷的行业。“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省一直是纺织品输出省,大多数企业都是国有企业,即便是改制到现在,仍有一半企业性质为国有,但这些国有企业大多只能靠租赁设备和厂房度日,造成今日这种局面除了自身原因之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体制和包袱太重。”贾部长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山纺在1996年破产一次,重组后更名为新凯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到2008年,新凯运作特别困难,再次重组后,性质已完全变为民营企业。而山针虽然经历过改制、重组,但目前仍处于停产状态。曾经辉煌的太原第一毛纺织厂、山西涤纶厂亦是如此,除此之外,还有介休纺织厂、新绛纺织厂命运也“难逃一劫”。 尴尬的“不足1%”
改革开放以前,纺织行业在我省的工业经济中也是支柱产业。“当时山西在行业内属于调出省,就是自己用不完,调出去,能力还是比较大的。”山西纺织行管办主任李锦旺介绍。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省的纺织工业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全省经济中的地位却越来越轻。据了解,现在纺织业在全省经济中占的比重不足1%,而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则接近10%。
我省纺织工业历史悠久,与沿海等地相比,在劳动力、能源、土地等生产要素方面有比较优势。加之全国最大的纺织机械生产基地就在我省晋中市,发展棉纺织工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现实却不如人意。
“改革开放以后,山西由于一些特有的条件,比如矿产资源丰富等因素,工业经济的重点变为能源重化工,轻纺工业已经不再是重点。由于政策的扶持力度逐步减弱,民间资本都不愿意投到这个行业中来。”李锦旺说,“我省纺织业之所以面临如此的窘境,与我省的产业政策导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与钢铁、煤矿等优势基础行业相比较,我省的纺织业显得微不足道。现在,人们似乎也都快遗忘了山西还有纺织这个行业了。”李锦旺无奈地摇了摇头。
纺机名城与纺织业缺失的反差
纺机行业在国内任何城市的聚集程度,都无法与晋中市榆次区相比。
榆次纺织机械工业源于上世纪50年代,国营经纬纺织机械厂建成投产。“九五之后,凭借经纬厂的辐射与带动,在经济技术开发区、榆次区逐步兴起一支民营企业为主体的纺机配件生产、加工群体。”省机电行业办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目前,该区有民营纺机企业248户,其中规模较大的整机生产企业6户,专件生产企业30户,其余为配件加工企业。榆次纺机年实现销售收入40多亿元,从业人员约10万人左右。纺机业已成为该地区从业人员较多、技术工艺成熟、装备水平较高、外向型经济拉动效应明显、产业前景非常看好的一大支柱产业。
然而纺机制造的“航空母舰”,并未给下游的纺织业带来多少推动。相较于绍兴短短20多年的亚洲最大纺织基地的成长,山西纺织业的发展却显得那样青涩和“营养不良”。
据省统计局公布的《山西省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我省棉花种植面积7.02万公顷,折105万亩,同比减少2.12%;棉花总产8.4万吨,减产21.5%。规模以上社会纺纱量3.8万吨,同比降22.7%;织布3126.3万米,同比降58.7%;化纤产量8878.4吨,同比降70.6%。
而在一河之隔的陕西,2009年棉花总产下降15%,纺纱量却大幅增长20.9%。
从数据中,我们看到的是山西纺织行业仍在尴尬中缺失,并继续萎缩。 来源:山西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