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印花网
您的位置:集萃印花网行业资讯行业动态→详细内容
【字体: 】      
我国纺织大省江苏加快城镇化步伐
集萃印花网  2010-03-23
【集萃网观察】当农民变市民的道路日渐顺畅,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海绵效应”开始发挥作用。江苏城镇化的步伐明显加快。

从“城市化”到“城镇化”,一字之别彰显“梯度”

随着产业转型与城市转型同步推进,一条不同于以往的城镇化发展新路正在大江南北绵延。

这条已经走了30年的老路之所以显现新途,全因为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节点——镇。今年省两会期间,有多位专家指出,当前我国既不缺农村,又不缺城市,缺的是将这两者有机衔结起来的小城镇。从“城市化”到“城镇化”,一字之差,表面看是针对近年来片面发展大城市的“矫枉”;深层次分析,“城镇化”并不是不发展大城市,而恰恰是因地制宜,强调一个布局合理的“梯度城市化体系”,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全省各地采访,记者感受到,鲜明的地域差异正生动地佐证着江苏新型“梯度城镇化战略”。

泗阳县委书记赵深介绍说,泗阳正在构建一个“梯度化的城镇体系”,未来的县域城镇规划版图中,将以一座中等规模县城为中心,两颗卫星小镇护卫两翼,13个特色小镇环伺周围,200个康居示范村星罗棋布。赵深认为,苏北目前的城镇化普遍不足50%,工业化刚刚起步,城乡之间还存在巨大鸿沟。当前,苏北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做大中心县城上,加速人口、项目、物流、资金向城区集聚,为工业化崛起创造条件。

苏北以县城为龙头,而广大苏南地区,一大批新市镇正凸现出强大的发展后劲。记者在江阴采访时,市委书记朱民阳自豪地介绍起了该市的新桥镇:“这个东方小镇比欧洲还欧洲。”朱民阳认为,苏南地区城镇化率已普遍在70%左右,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在中心城区承载空间越来越小的今天,发展城镇化,重点在于提升集镇的建设品位。除了规模和人口因素外,中心镇区在功能、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应与城市没有区别,甚至更好,从而彻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协调发展。

产业为本,城镇化重塑发展之“核”

“绸都”盛泽,江南重镇。30万常住人口,60%吃的是“纺织饭”;近20万“外来户”,从早到晚围着“纺织”转。纺织产业是农民进城的安身立命之本,更是发家致富之源。

农业大县沭阳,去年签约引进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有107个,15亿元或6000万美元以上的“巨无霸”项目更有8个之多。大项目一开,人流滚滚来,3万外出务工人员“凤还巢”,还有3万多农民进城买房定居,在家门口做起了“城里人”。

一个产业造就了一座工业重镇,一次升级托起了一座现代新城。“加快城镇化建设和能级提升,关键要有产业配套。”沭阳县委书记蒋建明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没有产业支撑的配套,县城再漂亮,也难免成“空城”、“睡城”,城镇化也就没有了依托。

“产城融合”,苏北刚起步,在苏南则已经有了更具创造力的“升级版”。昆山市委书记张国华表示,要把发展城市经济作为加快城市现代化的战略性举措来抓,以服务产业为主体,以城市工业和都市农业为配套,加快发展与现代城市形态相适应的城市经济业态,提升整个城市的发展能级。江阴将今年定为“新兴产业培育年”,举全市之力实施新兴产业“445计划”,用4年时间,重点打造低碳、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物流等4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和生物医药、服务外包、新传感器、文化创意、总部经济等5个“百亿级新兴战略性产业园区”。

城镇化提速,诸多挑战考量发展“智慧”

中央2010年“一号文件”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的城镇化推进要注重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把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居民的过程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

针对江苏实际,去年底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省两会提出,抓住时机加快推进城市化,增强城市特别是县城和重点中心镇的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在城镇就业和生活的农民有序转为市民。

一系列利好消息的密集出台,让城镇化发展凸现重大战略机遇期。机遇当前,一些专家和基层干部提醒,城镇化提速,不仅是量的扩张,更是质的提升,应避免城镇化被“误读”。

城乡一体化并非城乡“一样化”。昆山市各区镇坚持差异性和特色化发展之路,花桥镇大力发展以金融BPO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开发区做强电子信息产业,玉山镇主打高新技术产业,周庄发展旅游业。一位基层干部感慨道,多年经验证明,小城镇建设一味模仿复制,最终牺牲的必定是社会生态的多样性和城乡居民生活的舒适性。

大建设必然需要大投入。走访各地,记者有一个深刻印象,随着城镇化不断提速,配套短缺的矛盾日益显现,“鞭打快牛”的现象在苏南地区尤其突出。据统计,无锡公办学校接纳10万名民工孩子,财政每年要投入4个多亿;昆山每增加一个户籍人口,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要多投3万元。在盛泽镇,外来人口已达17万,在编治安管理人员不足百人;全镇有轿车1万多辆,负责疏导交通的交警仅有30多人。

“中小城市的规模、乡镇级建制的配套,‘小马’拉‘大车’让乡镇不堪重负,长此以往将会出现很多的问题”,调查中,许多基层干部呼吁为小城镇“减负”。

来源:新华日报

更多
  
  下一篇:
集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集萃印花网”上传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和音频视屏等稿件,版权均属于本网站,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媒体、网站和个人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注有“集萃印花网”的所有信息。若要转载,务必取得本网站的许可(客户服务),并要注明来源。如若违反上诉声明,本网必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的其他文章,都注明了来源。本网转载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对于要转载此类文章的媒体、网站及个人,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若有擅自篡改来源,均与本网站无关,其转载者自负法律责任,同时本网也必将依法追究责任。
精彩图集

最新资讯

流行趋势

点击排行
日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