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网观察】转攻内销市场,不仅在于政府提倡和引导,更重要的是企业自身要有切实需求。在企业渴望转型的理由中,追求更大的利润也是一个重点。由于大多企业都是贴牌生产,甚至有的还是半成品,因此他们可获得的利润空间十分有限。上海意慧婴儿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志贤表示,与出口相比,他们内销的利润要高出10%;要是为国外企业代工,对方的售价至少要比他们的出厂价再高出35%。
经济危机中的惨淡经营,无疑是企业萌生“转向”念头的直接原因。上海志豪纺织服饰有限公司是一家纯出口企业,主要生产用于洗车的超细纤维清洁用品,产品70%以上出口美国,其余则出口欧洲和日本。在经济危机之前,企业一年销售额已达到2500万到3000万元,但危机之后,企业的订单一下子减少一半以上,前年和去年的销售额都只有1000万元左右。
情况相似的,还有上海欣慰家纺有限公司。公司主要出口半成品刺绣面料,由于产品定位相对高档,受危机冲击明显,原来每年4000万元的销售额,去年已跌到1000多万元。他们都不愿坐以待毙,于是积极寻找其他方向。
实际上,在遭遇经济危机之前,不少企业已经在谋划开拓内销市场。欣慰家纺公司董事长黄慰告诉记者,早在企业订单较多的时候,自己就看到了其中的危机,毕竟企业生产的是半成品,没有最终的产品和品牌,十分被动,一旦市场有个风吹草动,自己就要受到牵连。
这样下去,企业根本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他一直酝酿要打出自己的产品概念和品牌,内销市场是个打造企业品牌的好天地。他对内销市场进行过专门研究,发现国内家纺市场有罗兰、水星、富安娜三大品牌,但它们都没有涉足刺绣类床上用品,欣慰公司有优势填补这一块空白,将引进欧洲款式和环保理念,让国人也享受“健康的睡眠,长寿的生命”。
一个多月前,欣慰公司在一个偏僻地段开出了专卖店,推出环保印花、刺绣类家纺用品,最初几天一单生意也没有,现在每天的销售额已达到数千元,基本都是回头客。这个尝试让黄慰看到了希望,在人流稀少的地段尚且如此,要是放到人流量非常大的大卖场,岂不是效果更好?
来源:纺织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