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网观察】面临经济颓势,企业裁员大潮尚未消退,而湖州益华制衣有限公司总经理、织里童装商会会长张连中却为招不到工人而心急如焚。
张连中告诉记者,全国纺织行业不景气,大量外地小业主成群结队往织里搬迁,现在织里镇纺织企业劳动力缺口达3万人,尤其是熟练技工更加供不应求;而寻业农民工方面又缺乏快捷准确的就业信息源,所以“消除双方信息不对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铺面激增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织里纺织企业逆势大规模缺工?这要从最近的铺面大规模增长说起。
织里,在地图上看,不过是一个小点。它紧挨318国道,从北到南也就四五公里。然而,在这样一个小点上,密密麻麻生长着大大小小6000多家童装企业、3000多家配套企业。
织里隶属浙江省湖州市。从这名字可以隐隐约约感受到:纺织就是这里的传统行当。
织里不大,人却很多,有30多万。不过,其中只有10万左右是本地居民。在20多万的外来流动人口中,又有80%是为童装企业打工。
今年年初,织里镇上大大小小的童装厂突然发现,2008年外来的新面孔多了不少,与此同时,自家的生意好了许多。一些只有30来台机器,20平方米左右铺面的小家庭作坊,一天竟然可以赚到1万元。
2009年春节过后,小镇上又新增了1000多户家庭生产作坊。单是年初一段时间,车站客流量就增加了两万多。现在织里新增了5万多外来人口,有的全家族60多口人都来织里落户。
除了童装销售代理商,新来的面孔中,还有不少是广东的面料和辅料商。面料市场新开了不少广东人的铺子,一排排簇新的门面,许多招牌上挂着开业横幅,门口还留着刚刚炸过的爆竹碎末。
旺销年份
一家名为广州名城的布行2009年年初刚刚落户织里。店里的伙计说,去年一年,广东、福建一带做外贸的童装企业倒闭得比较多,相对而言,织里一直做内销很稳定,于是索性把店搬到了这里,“说到底还是因为织里去年的发展太好了。”
目前全国有三大童装生产基地,另两个基地的出口依存度超过50%,而织里童装为了避开外贸竞争,95%以上产品走内销市场,因此受金融危机影响很小。
现在,织里童装覆盖了国内80%以上的二级批发市场,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杭州、南京、苏州等童装市场,几乎全是织里童装的天下。与此同时,织里童装还通过边境贸易打入俄罗斯、中亚和中东等市场。
从去年开始,织里经销户又开始着手填补竞争对手止步后留出的空白,进入东南亚以及欧美市场。
目前,织里镇已经形成了从面辅材料设计、印花、绣花、纽扣到成衣制造的完整产业链,在100米半径内就能完成配套。
织里镇童装办主任吴荣江说,客户如果看中一个新款,从打样到批量生产只要2—3天时间。
2008年,织里童装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旺销年,当年生产总量达4亿件(套),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加上原辅料等上下游配套产业,2008年织里童装产业产值逾150亿元。
今年织里童装兴旺发展的势头不减。织里镇党委书记陈鑫堂介绍,目前全镇共有各类童装及相关配套企业10399家,全镇25万工人,按照人均年收入3万元计算,全年劳务收入就有75亿元。
招不到人
一面是形势喜人、新开铺面大规模增长,另一面却是“粥多僧少”的用工荒。
“粥多”并不难理解:新增的1000多户童装企业,按照每户30人计算,至少需要3万名员工。
按照企业主们的预想,金融危机还没有过去,劳动力市场势必供大于求。他们大多给出了一个不算低的工资待遇:薪水基本在1200元及以上,并且包吃住。
事实却是招不到人。
每年此时,到织里的外地人早已堵塞了街道,可今年却冷冷清清,街道两旁的早餐店到现在都没有生意,可见一斑。
张连中说:“实在是着急上火。为了招工,我这几天到绍兴、柯桥、衙前、萧山周边的市场都去招了,结果和我们这里一样,没人,按照往年,到今天企业都已经全部开工了。”
织里夏士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小平说,今年上半年可能要扩大生产规模,还要新招工人,如果招不来,就只有去外面请人做,企业的成本会上升。
这也是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研究院院长陈诗达现在最担心的事,“金融危机后,农民工害怕进城,从而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经济复苏不能没有农民工!”
信息不对称
不只织里,其他一些区域也出现了阶段性的“用工荒”现象。国内纺织大县绍兴目前同样急缺农民工。
绍兴炎中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炎根说:“去年第四季度,许多企业确实面临困境,纷纷减产、停产,并且提前给员工放假,所以给务工者的印象是危机很严重。而一些企业的破产更加重了务工者的恐慌心理,所以今年过完元宵之后,许多务工者不来绍兴求职。其实绍兴就业状况不像农民工们想象得那么糟糕。”
但同时又有一些地方因为就业岗位萎缩,大量农民工无法就业。
在与织里临近的杭州市,有许多外来农民工找不到工作;在农民工输出大省贵州,也有许多农民工在盲目流动。
杭州市外来劳动力服务中心一处处长向明华介绍说,今年杭州企业就业岗位比往年减少了1/3,前来求职的农民工挤满了招工信息栏,一些唯恐来晚了找不到工作的农民工一下火车,就背着装满家当的蛇皮袋来到劳动力市场。
就在接受记者采访之前的一个小时,向明华遇到一位从贵州到杭州打工的赵先生。这位赵先生已经连续三天在劳动力市场找工作,他指着张贴在市场里的招工信息对向明华说了一句话:“很多信息都过时了,明明说那个企业要人,我们坐着公交车,跑老远到企业一看,老板说人已经招满了,这不是费时费工吗!”
这位赵先生下一步的打算是,如果在杭州找不到工作,就去厦门或者其他地方再碰碰运气,实在不行只能又回老家,“自己也不知道往后怎么办。”
“对称起来”
杭州市江干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陈英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承,当前政府在就业信息收集、发布,促进就业信息双方对称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陈英平说,“比如有些政府发布在电子屏幕上的就业信息太旧了,需要人手的企业早就招到人了,但这条招工信息一直没有删除,同一省内跨地区的招工信息也不够丰富。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肯定存在,关键是政府要通过完善就业信息收集、发布机制,让不对称的信息对称起来。”
在如何解决企业招工和农民工求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上,陈诗达也谈了一些设想。
他认为,农民工输入地政府要依托互联网等先进科技手段,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体系,建立全省联网的农民工就业信息收集和发布机制。把就业信息收集网络延伸至企业,就业信息发布网络延伸至农民工居住区,随时公布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准信息,方便农民工求职。
农民工输出地政府要建立由政府牵头的就业信息收集机制,把就业信息送到农民工的家门口,陈诗达表示,“政府要牵头做好就业引导工作,主动联系打工地的企业和政府,及时把信息传达给返乡农民工,指导其有序就业。”
“劳动部门也要成立专门的农民工就业信息收集发布队伍,并且配备必要的硬件设备。”陈诗达建议,劳动部门依托镇、社区的劳动保障所,在每个镇、社区增加一名就业信息采集员,专门负责收集、发布就业信息。有条件的镇和社区要建设即时滚动的电子信息屏幕,使之成为永不闭幕的招聘会,农民工走到哪里都能看到招工信息,彻底解决农民工找不到工作,企业找不到人的问题。
“以上措施如果都做到了,会大大减少农民工无序流动和类似织里、绍兴的‘用工荒’现象,提升农民工求职效率和企业招聘效率,为企业正常生产创造条件。”陈诗达说。
来源:中国企业报